1. OSI七层模型总结
应用层(Application Layer)
—— 解决通过应用进程的交互来实现特定网络应用的问题
表示层(Presentation Layer)
—— 进行数据处理 比如编码解码 加密解密 压缩和解压缩
会话层(Session Layer)
—— 管理应用进程之前的会话
传输层(Transport Layer)
—— 解决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
网络层(Network Layer)
—— 解决分组在多个网络上传输/路由的问题
数据链路层(Datalink Layer)
—— 解决分组在一个网络或者一段链路上的传输问题
物理层(Physical Layer)
—— 解决使用何种信号来传输比特的问题
2. OSI各层模型的作用
物理层
:实现比特流在传输介质上的透明传输。
数据链路层
:物理寻址、组帧、流量控制、差错检验、数据重发等,实现相邻结点之间即点到点的数据传输。
网络层
:流量控制、拥塞控制、差错控制、网际互连、路由选择等,实现主机到主机之间的通信。
传输层
:为端到端连接提供流量控制、拥塞控制、差错控制、服务质量、数据传输管理等,实现主机的进程之间即端到端的数据传输。
会话层
:会话管理和同步等。
表示层
:实现数据格式变换、数据加密解密和数据压缩和恢复等。
应用层
:负责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。
3. 各层协议以及端口号
3.1 端口概述
计算机端口号总数:65535,一般用到的是1~65535,0一般不使用。
熟知端口号的数值为0~1023;
登记端口号的数值是1024~49151;
客户端口号的数值是49152~65535;
还有以下的划分:
系统端口(公认端口):0~1023;
用户端口:1024~65535;
临时端口:1024~5000;
服务器(非特权)端口:5001~65535;
3.2 各层协议
层次 | 协议 |
---|
应用层 | |
传输层 | |
网络层 | |
数据链路层 | 组帧协议:字符计数法、字符填充法和比特填充法 差错控制协议:奇偶校验码、循环冗余校验码(CRC)、海明码 流量控制与可靠传输协议:停止-等待协议、后退N帧协议(GBN)、选择重传协议(SR)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:ALOHA、CSMA/CD、CSMA/CA
|
物理层 | 物理层接口标准(不需了解) |
3.3 常用协议的端口号
协议/服务名称 | 端口号 | 使用协议 | 备注 |
---|
FTP | 20、21 | TCP | 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, 20端口用于连接,21端口用于传输 |
SSH | 22 | TCP | Secure Shell,安全外壳协议, 专为远程登录会话和其他网络服务提供安全性的协议 |
TELNET | 23 | TCP | 远程终端协议,不安全的文本传送 |
SMTP | 25 | TCP |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,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|
POP3 | 110 | TCP | Post Office Protocol - Version 3,邮局协议版本3 |
IMAP | 143、993 | TCP | 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,因特网报文存取协议 143端口用于明文IMAP连接,993端口用于SSL加密IMAP连接 |
DNS | 53 | UDP | Domain Name System,域名系统,域名解析 |
DHCP | 67、68 | TCP |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,动态主机配置协议, 67端口用于服务器端,68端口用于客户端 |
TFTP | 69 | UDP | 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,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|
HTTP | 80 | TCP |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,超文本传输协议 |
HTTPS | 443 | TCP |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, 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,用于安全浏览网页 |
SNMP | 161 | UDP |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,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|
WWW代理服务 | 8080 | TCP | Apache Tomcat web server,进行网页浏览 |
4. 一些设备
层次 | 设备 | 隔离冲突域 | 隔离广播域 |
---|
网络层 | 路由器 | 能 | 能 |
数据链路层 | 网桥、交换机 | 能 | 不能 |
物理层 | 中继器、集线器 | 不能 | 不能 |